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2集课程复讲 |
华红霞学长 |
|
一、学习提纲 1、如何做到《了凡四训》中的十善; 2、如何正确对待别的人错与恶; 3、改过的重要性,如何改过; 4、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
二、学习报告 1、如何做到《了凡四训》中的十善。 (1)爱敬存心。落实《弟子规》就可以做到爱敬存心。 (2)敬重尊长。在家尊敬父母,在公司尊敬上司,在学校尊敬校长,尊敬自己政府的领导人,绝对不可以大肆批评,这样也是对国家政府领导人不敬。 (3)与人为善。其实这样的事我们随手可做,比方说刚好你在学生的校门口,看到一个家长在那里捡垃圾,我们也可以马上跟他一起做。这是与人为善。 (4)劝人为善。劝人为善也要考虑到他的接受程度,“教人以善毋过高,当使其可从”,教人行善不可以一下子标准很高,对方会觉得很难做到,而比较适当的标准,让他比较自在的可以学习,可以去力行,当使其可从。同时,别人有善,我们要及时、适时赞叹、鼓励。所以,我们劝别人要站在他的角度,慢慢指引他过来行善。 (5)成人之美。在现在这个时代要把一件事情做好,确实不容易,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行,一定要尽力帮助他。纵使是一句赞叹的言语,相信对他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鼓舞。所以也不要吝啬我们的赞叹。这也是成人之美。 韩愈先生说到“一时劝人以口,百世劝人以书”,我们可以把一生当中的经验智慧写成书利益后人。像袁了凡先生写《了凡四训》,就不止利益到自己后代子孙,还利益到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。当然,要“百世劝人以书”,那书可不能想写就写。所以中国有说“三不朽”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这三个顺序不能乱。当还没有德以前就立言,可能是胡说八道,纸上谈兵;有了德行还要藉助不断的锻炼,才能人情练达,就做出一些贡献社会的事,是为立功;最后又把如何修身、如何立业的方法告诉他人,就是立言。曾国藩先生确确实实是做到了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 (6)救人危急。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人受伤很严重,赶快拨110、119,赶快叫救护车来,这一定要做,因为可能慢了一秒都有危险。另外,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知识、言语引导、开导帮助别人,特别是帮助一些忧郁症的病患慢慢把心门打开,慢慢把道理搞清楚,那也是救人危急。 (7)兴建大利。在古代我们看到很多善心人士都会造桥铺路,以便利益更多的人。现在比较少机会造桥铺路,因为现在这个工作都是政府在做。但其实也还有很多的空间我们可以去付出,比方,马路上的坑洞已经很严重了,我们可以主动打电话请政府来处理;比如,路中央有一块大石头,我们可以赶快将石头移开,说不定是救了一个家庭。这就是随缘随分、尽心尽力,处处有一分善心替人着想、有一分仁慈之心,相当重要。 (8)舍财作福。“财”可以施舍财物,也可以用我们的劳力、用我们的经验去帮助别人。所以现在很多的义工都是用他的劳力在付出。其实内财难还是外财难?内财。你叫他捐一百块、二百块可以,你叫他拿三小时出来帮人家服务,那他可能很难做到。所以好事有难有易,而难行却能行,功德更大。这是舍财作福。 (9)护持正法。我们认真地听蔡老师讲课这也是护持正法,因为我们认真、和善。如果能把自己的家人、朋友带来一起听蔡老师的讲课或光盘、网络教育,那也是护持正法。如果别人能发心出来讲经、授课,我们好好鼓励护持他,那也是护持正法。 (10)爱惜物命。 一是爱物。对于东西我们要爱惜,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”,决不可以糟蹋。澳洲人很淳朴,迎面互相打招呼,人心很善良。人心一善良,整个大环境就风调雨顺。所以澳洲种出来的菜都特别大。所以确实当人对于生命尊重,对于万物尊重,万物一定会给人很好的回馈。 二是爱惜物命。白居易写过一首诗:“莫道群生性命微,一般骨肉一般皮。劝君莫打枝头鸟,子在巢中望母归”。我们用这一分同理心去爱护动物。 2、如何正确对待别的人错与恶。 李炳南老师有一段很好的开示:“见人有善,不嫉妒要随喜;见人有恶,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;见人有错,不指责要协助”。老人家很多的话都很有人生的智慧,我们常常能拿来观照自己的心,那进步就快了。见人有善要成人之美,决不可嫉妒;见人有恶不要批评,批评只会让人群失去和谐的气氛,我们应该规劝或守默,守默,是指时机还没成熟,跟他的信任还不够,我们一劝,他还以为我们在找他麻烦,或者毁谤他,这样就不好。《论语》里面讲“君子信而后谏,未信则以为谤己也”, 所以规劝他人还要先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。 “见人错”。比如孩子,不小心把盘子打坏了,我们父母马上霹雳啪啦像机关枪一样达达达,这样孩子会更加内疚。这个时候我们应该:平心静气,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很有修养--—帮他一起收拾残局,孩子内心会很感激了--—告诉或引导孩子做错事的原因并检讨修正,提升孩子做事、做人的能力,这才是正确对待“错”的方法。 “见人恶”。绝对不要放在心上,那是把我们最纯洁的心装了很多别人的垃圾,这样是最傻的。有一个朋友提到:不见人恶好困难,很困难。释净空教授就给他一个好方法:以后看到别人的错,就说都是我的错。比方说你看到儿子不乖,都是我的错,没教好,赶快教;比方说看到太太不好,都是我的错,没有用德行感动;在马路上看到别人没有功德心,都是我不好,我没有当榜样影响他。当人处处看到本分,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数落别人的不是上了。这个方法,很妙也很受益。 3、改过的重要性,如何改过。 改过是个相当重要的学问,《了凡四训》提到“未论行善,先须改过”,假如我们不改自己过失,今天纵有行善,如果把行善比喻成水,把水加到一个水桶里面去,因为还有恶没有改过,这个恶就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几个洞,你再把水继续加下去,大半都流掉了。所以要先把洞补好,往后这些善才会愈积愈丰沛。 改过要发三种心:耻心、畏心、勇心。 (1)要发“耻心”。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,都应该可以透过自己的修身可以成圣成贤,所以孟夫子才会给我们鼓励“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”。三才者,天地人。那么人为什么能与天地同称三才,怎样才能当“人才”?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来。大地长养万物,任何的万物它都不挑都去成就它,心胸非常宽广、非常平等。我们把最污秽的东西给了大地,结果它还把它转化成营养回馈给我们。所以“地为母,天为父”,我们要把天地之德透过我们这一生好好演出来。 同时当人希有难逢,不可以辜负这个人身,不可以糟蹋。所以他们可以成圣成贤,我们绝对不能一生完全没有贡献,甚至于还造成家庭社会的负担,那这样就太惭愧了。所以孟夫子说“耻之于人大矣”,羞耻心对一个人太重要,有羞耻心则可以成圣贤;没有羞耻心,有可能一生沦为禽兽都不如。所以这个耻心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德修业相当重要。这是耻心。 (2)要发“畏心”。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”,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掩饰得不错,其实那是自欺欺人,“日久见人心”,当人家把你看破了,到时候就一文不值。所以只要肯改过都不嫌晚,古代有一生造恶,临终前突然非常忏悔自己一生造作,结果还得到善终。所以罪恶纵使是“弥天罪恶,也当不得一个悔字”,懂得忏悔,懂得改过,这很重要。所以“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;以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”。所以我们下定决心,从今以后要当圣贤的好学生,相信不管过往犯了什么过失,都可以弥补回来,也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。这是要有畏心。 而且“人生无常”,这个肉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留得住,所以改过决不可等待,等身命结束了,你想改都改不了,可能一生的恶名还让子子孙孙蒙羞。像秦桧,跪在那里让人家唾弃快一千年了,而且我们也没有听过有人说:我是秦桧的子孙。他是有子孙的,但不敢讲,让子子孙孙都蒙羞,那这种事我们不能干,所以要发畏心。 (3)再来要发“勇心”。要很有勇气去对治我们的坏习惯。圣贤常常教诲的“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”,卢叔叔也说过:对自己要赶尽杀绝,对别人要厚道三分。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学问,要有赵子龙救阿斗的气魄。过去的烦恼习性像几十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,这个时候不能有任何退缩的意念,要义无反顾、排除万难保护好自己本善的心,让它真正发扬出来。 《了凡四训》也提到,对治坏习惯要如毒蛇啮指,马上宝刀拿下来切下去,不能停留半秒钟。一有念头马上?把它转过来。可以用经文提醒自己或其他方法。 改过的方法:共分三项:从事上改,从理上改,从心上改。那就好比一颗毒树,你从心上改是把它的根断掉,如斩其根,是从根本改起。所以真正一个人会修行会修身,是时时可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。当他能明白到起心动念的偏颇,马上修正,决不可能有偏颇的言语行为,这是会改过。
4、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 “唯德学,唯才艺;不如人,当自砺”。为人父母假如把德行摆在前面,当然就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。“若衣服,若饮食;不如人,勿生戚”,所以懂得不要把人生只是当作不断追求物质的享乐而已。假如为人父母都把“钱”摆在第一位,那教出来的孩子也会把钱产在第一位,重利轻义。 我们也思考一下,一个人真正享受了所有的物质,他的人生真的好吗?其实,真正完全追求物质的人,他的内心非常空虚。常常跟人家攀比,比来比去,自己内心又难受的不得了,真叫自寻烦恼,自讨苦吃。蔡老师经常会会说,买一件很贵的衣服,快乐三天,那个卡刷下去,那个月的薪水去了一半,痛苦一个月。而且会时时在患得患失。这种乐叫坏苦,就一下子而已,之后就是苦受了。所以人追求的乐都是虚幻的,不真实的。 所以我们应该教导孩子,什么样的乐才能让一个人非常欢喜、非常充实,而且这种欢喜是从内心散发出来,哪一些乐?行善最乐,还有 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,成长的喜悦,这都会让你、伴随着你一生有无穷的法喜。
2012年10月15日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